藏族饮茶历史小考1

藏族饮茶历史小考-1

作为世界3大饮料之一的茶,原产于我国。据记载,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我国已产茶。由于生息于这1得天独厚的茶的故乡中,我国各民族人民绝大多数都有饮茶的习惯,但把茶作为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的,则首推藏族。藏族人对茶的至爱至嗜,大概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比得上。对藏族来讲,茶是“生命之源泉,天神所赐的甘露”,像空气、阳光、粮食一样,儿童白癜风的原因毕生不能相离,饮茶犹如吃饭一样重要,不分男女、老幼、僧俗、贵贱,“无人不饮,无时不饮”。由此而构成的藏族茶文化更是多姿多彩,绚丽璀灿,成为世界茶文化中的1朵奇葩。

大凡一种饮食习惯的构成,总依赖于所处客观环境提供的物资,而藏族地区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,干燥、酷寒、素不产茶,为什么这里的人们养成了如此强烈嗜好的饮茶习惯呢?于此有必要对藏族饮茶习惯构成的历史进程作一些探讨。

我国的茶原产于南方,其中巴蜀和云南是最早产茶、饮茶之地。顾炎武《日知录》说;“秦人取蜀而后白癜风治疗时间,始有茗饮之事”。认为中原饮茶是秦时由蜀传去的。巴蜀不但产茶早,而且是最早把茶作为商品上市交易的地区。西汉王褒《僮约》中记载蜀西民间贸易活动说:“牵犬贩鹅,武阳(今四川彭山县境)买茶。”说明最少在西汉时蜀人已将茶作为商品。据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等记载,西蜀的商人秦汉之时已与康藏高原东部的莋都夷、牦牛夷等有着交换关系,以蜀中之茶换取莋马、牦牛等。茶这时候既已成为蜀中的商品,自然会在这类交换中输入高原东部地区这些藏族先民当中。不过,限于历史条件,当时产茶不多,即在内地还没有构成普遍的饮茶习惯。高原上的藏族先民固然更无饮茶的习惯。

据藏文史籍记载,茶正式输入西藏是在吐蕃王朝的都松莽布支赞普时期(676—704年在位)。当时体弱多病的赞普偶然捡到小鸟衔来的1支树枝,随手扯了几片绿叶放入口中嚼,顿觉神清气爽,身体轻盈,因而命大臣无论如何要找到这类树叶。后来大臣在汉族地区找到这类树叶,才知是茶,带回献给赞普,赞普常常食用,身体逐步好了起来,因而茶便成为吐蕃宫庭一种珍贵的保健药物。这类把茶当作保健药物的情况,与内地最早对茶的认识是一样的。《神农本草》载:“神农氏尝百草,一日而遇七十二毒,得茶而解”。《神农食经》说:“茶茗久服,使人有力悦志”。都是看重茶的医疗保健作用。藏族地区干寒缺氧,食品又是牛羊肉和糌粑等油、燥性之物,缺少蔬菜。茶中富含茶碱、单宁酸、维生素,具有清热、润燥、解毒、利尿等功能,正好弥补藏族饮食中的缺点,防治消化不良等病症,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。因此,藏族人最初仅把茶作为一种保健药看待就不足为怪了。不过,在吐蕃王朝的前期,由于汉藏贸易尚不发达,由内地输入藏区的茶还很少,只能供王室和贵族享用,藏族人民生活中还无饮茶之习。

唐李肇《国史补》记载:“常鲁公使西蕃,烹茶帐中,赞普问曰:‘此为何物?’鲁公曰;‘涤烦疗渴,所谓茶也’。赞普曰:‘我此亦有。’遂命出之。以指曰;‘此寿州者,此舒州者,此顾渚者,此蕲门者,此昌明者,此湖者’”。这里所说的常鲁公即唐德宗建中2年(781年)奉使入吐蕃议盟的监察御史常鲁。唐自开元后,土大夫中盛行烹茶之艺,烹茶时要加入姜、盐和各种辛香之物以调味,吐蕃赞普见而奇之,不知所煮为茶,这说明当时吐蕃尚不知唐人烹茶之方法,也还未把饮茶作为一种生活享受。再看赞普拿出的茶中,尽是当时天下名茶,寿州舒州者,指安徽的小围、六安茶;顾渚者,指浙江的紫笋茶;蕲门者,指湖北的黄芽茶;湖乾,指湖南的银毫茶;昌明者,指蜀中绿昌明茶。吐蕃宫中收藏了这许多唐之名茶,却又不晓唐之烹茶方法,正好印证了藏文史料中的记载,说明当时茶还是被当作珍贵的保健药而被王室收藏,并未成为广大藏族人生活中的饮料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rnwqh.com/jbcs/693.html

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123号 联系电话:15897845612
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