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6则故事告诉你家
什么是最好的教育?卢梭在《爱弥儿》中说:“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: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,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,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,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。”1、听话顺从的乖孩子反映出教育问题我们总说,“好孩子,听话”。殊不知,听话顺从的孩子就是一个缺失了自我的不健全的个体。有一则童话。在木偶剧团里,小木偶逃跑了,导演又气恼又着急,发动人们四处寻找,结果错把一个小孩当作木偶抓了回来。因为这个小孩非常听话。马路路口处的信号灯坏了,红灯一直亮着,而绿灯却不亮,这个孩子就一直站在路口等绿灯。导演试了一下,发现这个孩子确实比真正的木偶还听话,之后,他加入剧团,成了一个十分受观众欢迎的木偶明星。童话中的木偶是艺术创作出来的形象,但在生活中,我们是否也在塑造木偶般的孩子?孩子天性对世界充满了好奇,并在探索认知世界的过程中,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和意识形态。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,同质化的教育标准,只会抹杀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性、让孩子失去灵性和活力。因此,培养听话的孩子,其本质是教育的问题。在教育中,我们要俯下身去倾听孩子,积极地鼓励,正确的引导,给予他适当的空间,尊重他,肯定他的不同,帮助孩子完成健全人格意识的发育。2、人格教育,是人生进阶的基础
这是美国一家普通的幼儿园。刚刚入园的孩子们被老师带进幼儿园的图书馆,围墙而立的是整排的图书。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,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。“孩子们,”老师讲完故事后说,“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,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。你们长大了,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。”老师停顿了一下,问:“哪一位小朋友也能给大家讲一个故事?”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,“我有一个爸爸,还有一个妈妈,还有……”稚嫩的声音在厅中回荡。老师用一张漂亮的纸,很认真、很工整地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。“下方,”老师说,“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张插图呢?”另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,画一个“爸爸”,画一个“妈妈”,再画一个“我”。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,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,把它们装订在一齐。封面上,写上作者的姓名、插图者的姓名,“出版”的年、月、日。老师把这本“书”高高地举起来:“瞧,这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。孩子们,写书并不难。你们还小,所以只能写这种小书;但是,等你们长大了,就能写大书,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。”孩子初识世界,在人生的第一课给予他自信和勇气,发声表达自己,是健全人格教育的基础。苏格拉底曾说:“人有了人格的尊严,必不甘堕落为禽兽,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。”童年是人格结构形成的主要时期,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问题。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认为,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、自信、勇放、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、集体合作的能力,这种人格教育是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的关键。很多人的问题,都是人格教育的缺失。好的教育,一定始于正确的人格导引,帮助孩子构建可以对抗一切困难挫折、受益一生的强大支撑。3、在孩子心中撒播希望的种子,是自信成长的关键罗斯福小的时候,因为患病导致了瘸腿和参差不齐的牙齿。他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了,因此很少与同学们游戏和玩耍,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,他也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。一个春天,罗斯福的父亲从邻居家讨了一些树苗,让孩子们每人栽一棵。父亲说,谁栽的树苗长得最好,就给谁买一件最喜欢的礼物。罗斯福也想得到父亲的礼物,但看到兄妹们蹦蹦跳跳提水浇树的身影,却灰心了。他只浇过一两次水后,就再也没去理这棵小树苗。几天后,罗斯福再去看他栽的那棵树时,惊奇地发现它不仅没有枯萎,而且长出了几片新叶子,与兄妹们栽的树相比,显得更嫩绿、更有生气。父亲兑现了他的诺言,给他买了他最喜欢的礼物,并对他说,从他栽的树来看,他长大后必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植物学家。从那以后,罗斯福慢慢变得自信乐观起来。一天晚上,罗斯福躺在床上睡不着,看着窗外那明亮皎洁的月光,想起生物老师曾说:植物一般都在晚上生长。何不去看看自己栽的那棵小树?当他轻手轻脚来到院子时,却看到父亲用勺子在向自己栽种的那棵树下泼洒着什么。顿时,他明白了一切,原先父亲一直在偷偷地为自己栽种的那棵小树施肥!他回到房间,任凭泪水肆意……从那以后,罗斯福更加乐观积极了,无论做什么事,他都用心地去做。直至最后成为美国总统。父亲在幼小的罗斯福心中种下了一颗爱和希望的种子,让他重拾自信,并成就了他。人的本质,是由肉体和精神组成。给予希望,是精神层面的滋养,就像阳光一般,更能促进积极有效的行为。有希望,就有目标,就有了动力。进而促使我们作出对自己有价值的行为。最好的教育,应该是播种希望的爱的教育。4、良好的习惯培养,是教育不可忽视的主题俞敏洪曾经说,“一个人之所以优秀是因为有优秀的习惯”。年,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聚会,有记者问其中一位获得者:“您在哪所大学、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?”出人意料地,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道:“是在幼儿园”。记者又问:“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?”学者答: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;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;东西要放整齐,饭前要洗手,午饭后要休息;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;学习要多思考,要仔细观察大自然。从根本上说,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。为什么幼儿园学到的这些会影响这位科学家一生而让他念念不忘呢?是因为,这些稀松平常的事情,让他更加自律。学术上的一丝不苟、不断精进,都得益于小时候养成的这些好习惯。孔子曾说:“少若成天性,习惯如自然”。意思是说,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。正是小时候养成的习惯,并一直保持,自然而然内化为自律,才能成为无往不利的利器。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:“好习惯就像是一种持续增长的资本,而坏习惯却是一种倒退的,会导致破产的东西”。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眼中,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。他说:“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,目的在养成习惯、增强能力。我们离开了学校,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,并且要自我教育,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、增强能力。习惯越自然越好,能力越增强越好。”很多成功的人都拥有一贯坚持的好习惯,如,早起、坚持学习、多思考、规划目标等等,这些有益的习惯,逐渐形成内在的一种强大的力量,最终成为成功的习惯,而受益一生。儿童至小学阶段,是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。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,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。所以,最好的教育,要以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。5、爱的教育,创造奇迹在美国西部的一座小城,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拿着一枚1美元的硬币,一家一家商店地询问:“请问,您这儿有上帝卖吗?”店主要么说没有,要么认为他是在胡闹,不由分说就把他赶出了店门。天快黑时,小男孩顽强地向第69家商店的店主开了口:“请问,您这儿有上帝卖吗?”老板60多岁,满头银发、慈眉善目,他笑眯眯地问小男孩:“孩子,你买上帝干吗?”终于有人回应了,小男孩激动地流出眼泪。他对老人说,父母去世,是叔叔抚养他。在建筑工地工作的叔叔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,至今昏迷不醒。医生说,只有上帝才能救他。“我把上帝买回来,让叔叔吃了,伤就会好。”听完小男孩的叙述,老板的眼圈也湿润了,问:“你有多少钱?”“1美元。”“孩子,现在上帝的价格正好是1美元。”老板接过小男孩手中的硬币,从货架上拿了一瓶“上帝之吻”牌饮料,对小男孩说:“拿去吧,孩子,你叔叔喝了这瓶‘上帝’,就没事了。”小男孩喜出望外,紧紧将饮料抱在怀里,医院去找医生。没有想到,第二天,一支由世界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乘专机来到了这个小城市,奔赴医院,对他进行了联合会诊。很快,小男孩的叔叔就醒了过来。临出院时,他们才知道,那位老人叫邦迪,是个亿万富翁,医疗队是邦迪花费重金找来的,医院里所有的医疗费用,而那家杂货店是邦迪的祖产,他没事就常来此打发时光。当小男孩和他的叔叔跑去杂货店想向老人致谢时,店员拿出了老人临走时留下的信。信上说:“年轻人,您不需要感谢我,所有的一切,您的侄儿都已经付清费用。我要说的是,您能有这个侄儿,实在是太幸运了。为了救您,他拿1美元到处购买上帝……感谢上帝,是他挽救了您的生命。但您一定要永远记住,真正的上帝,是人们的爱心!”后来,那个到处买上帝的小男孩长大后,考进了医学院,为了感谢曾经救过他叔叔的亿万富翁邦迪,也是为了帮助更多意外受到伤害的人,他发明了创可贴,并用邦迪的名字命名。爱会产生奇迹,蕴含着世间最强大的威力。在孩子心中播下爱的种子,让爱丰盈他的内心,生发出无尽的热爱,让他成为一个善良的人,一个有信念的人。当他面对困难时,也能心存正念,引领他走出低谷。所以,最好的教育,不能缺少爱的教育。但溺爱不是爱,过分的宠溺只会助长骄横、任性。很多父母知道溺爱不好,却分不清哪些情况属于溺爱,归纳起来无非以下四种:一、过分